695 文武全才-《不明不清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整个景阳十二年的后半段,朝野上下都在忙活一件事,大修水利未雨绸缪。而新任建设部尚书陈家树是最忙的,见天拿着地方呈送上来的请功奏本,接二连三的恳请皇帝赐字。

    这位广东水果商人的儿子,上任之后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替一位河南地主上疏表功。说他家里出资修缮了十数里河道,挖了两条灌溉水渠,请求皇帝下旨表彰,准许其在村口竖立牌坊。

    洪涛当然不会吝啬这种口头表彰了,于是很痛快的下了旨意,还亲笔提名,积善人家。然后陈家树就一发不可收拾了,成了批发牌坊和石碑的中间商。

    而且他也学会了利用舆论,一边借着报纸的力量宣传此事,一边唆使建设部官员去各地动员地主豪绅出资修建水利设施,转回头他再舔着脸去求皇帝下旨表彰。

    效果嘛,不好才怪。古代的乡绅地主不缺银子,但缺地位,除非家里出了举人以上的人物,否则再怎么有钱也是土地主,不被主流阶层看得起。

    可家里出个举人太难了,从总量上算能靠上的凤毛麟角,更别提进士了。如果出钱修水利设施就能获得圣旨牌楼的殊荣,没谁会不乐意的。

    毕竟银子没有白扔,再怎么说也是用到本乡本土了,必须算积德。而声望则是实打实的落在了自家脑袋上,而且上达天听,干赚不赔。

    陈家树这边更高兴,建设部就写了几篇文章刊登在报纸上,自己再舍着脸去求皇帝,然后就把全年的水利设施建设工程完成了。

    丢不丢脸?陈家树真不觉得。求皇帝为好人好事表彰怎么能算丢脸呢。市侩、投机取巧?我呸,连皇帝都没说啥,你们算個屁,老子好歹也是朝廷二品尚书,谁敢当面羞辱,立马拉着去面圣。

    “能不顾自身得失,只为工作计,乃官员之楷模。若是大明官员皆如此,朕就可以去东海找个小岛,每日操舟钓鱼乐不思蜀了。你去找司礼监,让王安通知礼部,去广东给陈家树也立个荣恩牌坊。”

    很快这种声音也传到了宫里,先被王承恩听见,然后报告给了皇帝。于是陈家树就遭到了狠狠的表彰。虽然都是牌楼,他家这个却要高级的多,是皇帝下旨,当地官府出资盖的。

    怎么说呢,即便明天死了,只要牌坊不倒,他陈家在当地就不会没落。县官来上任都要来主动拜会,下轿下马步行进村,这就叫荣恩,蒙荫子孙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