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百七十四章 驱胡破虏-《三国:我的父亲是赵云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汉建隆六年(公元271年)十二月一日。

    大将军赵广回转长安之后,提议在未央宫召开重要军事会议,新汉在朝重要官员、将领齐聚一殿,商议出兵幽州、冀州方略。

    因路途遥远未能到会的重将、重臣,如姜维、傅佥、文鸯等人,也纷纷派出了驻长安的下属或部将,代替自己与会。

    这一场军议,从一开始就呈现出针锋相对、两种观点对峙的局面。

    究竟是征讨破虏,救汉人于水火?还是事不关已、高高挂起?

    由于地缘、血缘、家世、见识等方方面面的原因,汉国朝堂上关于是否北征的争论一直不歇,而赵广的回归,也让争执达到了最顶点。

    “大将军,参军司以为,我大汉远征并不明智,原因如下:我军要出兵幽冀两州,可以选择的路线主要有两条:其一是从井径翻越太行群山,过邯郸、常山北上,进入上谷、渔阳、范阳诸郡;其二是从河内郡北上,凿穿晋国在邺城、浊水漳水一线的防御,再往北至冀州。”

    “这两条道路前者需要经过盗寇横行的群山,后者又必须与晋国发生冲突,以我军在河内郡的现有兵力,一但分散,将影响攻略温县的战事,于整体战事无益。”

    马融一边分析,一边摇着头,对远道北征持保留态度。

    北参军司主要的职责就是对胡、对晋战事,这两个对手都足够的强大,不是那么好对付,相比南参军司来说,马融的压力更大。

    听到马融话有畏难,苏绍耐不住出列,道:“大将军,马参军的话,述属下不敢苟同。困难什么时候都会有,当初大将军率军出蜀中北上时,困难比现在要大的多,而结果我们都看到了,没有决死一战的勇气,又何来今日之大汉。”

    “苏郎中,你这是纸上谈兵,孤军深入幽冀,万一要是战事不利,数万将士陷于绝境,那我们这些人都将是大汉的罪人。”周巨跟着站了出来,向苏绍发难道。

    北参军司年轻人居多,马融、周巨、杜模等官员在议事时很是团结,他们有朝气,有魄力,同时也担负着沉甸甸的压力。
    第(1/3)页